魔鬼的复仇与人性的觉醒
——读《呼啸山庄》有感
1.作者简介
艾米莉·勃朗特,19世纪英国作家与诗人,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世界文学名著《呼啸山庄》的作者。这部作品是艾米莉·勃朗特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外,她还创作了193首诗,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型的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曾被誉为十九世纪22位杰出诗人之一,代表作品有《老禁欲主义者》《纪念品》《囚徒》《晚风》等。
2.内容概要
恩肖先生从外头捡回来一个吉普赛孤儿希斯克利夫,他受到恩肖先生的宠爱,但恩肖先生的儿子欣德利却对他恨之入骨,于是他从小备受欺凌,而主人家的小姐凯瑟琳又欣赏他身上的野性,逐渐长大的希斯克利夫对凯瑟琳产生了强烈的爱情,但凯瑟琳小姐嫁给了画眉田庄的林顿少爷。于是希斯克利夫的爱转变成了对社会强烈的恨,希斯克利夫离开了呼啸山庄,数年后,衣锦还乡的他对欣德利和林顿进行魔鬼般的复仇。
3.评价与观感
《呼啸山庄》几乎写的都是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故事,但充满仇恨的呼啸山庄依旧闪烁着微弱的人性光芒。故事开始,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相爱着却无法走到一起,凯瑟琳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离开了希斯克利夫,选择了画眉田庄的林顿少爷。看到这里我便产生了疑惑,为何纯粹的爱情如此脆弱,但看到后面,置身于呼啸山庄的情境中,便能理解凯瑟琳的选择,凯瑟琳天使的心中也存有人性的丑恶,这是当时英国社会的一个映射。
凯瑟琳与欣得利死去后,他们的孩子相爱了,这让希斯克利夫大为恼怒,决心拆散他们。然而他们在一起的场景就像昔日凯瑟琳和他相爱时的情景,他心头的恨消失了,一个风雪之夜,他呼唤着凯瑟琳的名字,离开了人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了愧疚,虚幻的爱情让他失去了仇恨,从凡人到魔鬼,再到最后人性的觉醒,最终与他所爱的人的灵魂葬在了一起。“我太幸福了,可我又不够幸福,我的灵魂杀死了我的肉体,可我的灵魂没有得到满足”这是希斯克利夫的自白,他用尽一切摧毁别人的人生,最终却摧毁了自己。读到结局,希斯克利夫离开了人世,一切回归了平和,看似草草的结尾却是最好的结局。阴霾笼罩下的呼啸山庄终于见到了阳光。
读完本书,我首先是叹息世俗,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因地位差别而无法在一起,他们的背景差异使他们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反观当今社会,人们变得越来越物质化,金钱至上逐渐腐蚀着当代青年的价值观,重视“面子”而忽视“里子”,寻找的不是自己所爱,而是所谓财富。此时此刻,我们确实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否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同化,是否能够保持自己的价值观,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呼啸山庄是爱与恨的极端对立,希斯克利夫因爱生恨,最后又因爱消恨。“惩罚是上帝的事,让我们学会宽恕吧”。嫉妒、敌意、占有、毁灭,当爱不复得时,恨占有了它。恨是一种情绪,它吞噬着人的心智,让人失去理智,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宽恕,只要不触及原则的底线都是可以宽恕的,当然不是做一个圣母婊,而是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豁达。
而我从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身上看到的不只是仇恨,还有懦弱。弃子希斯克利夫被老东家捡回来后渐渐被当作仆人,而他懦弱的性格使他甘受屈辱,不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平庸而无知,这才与凯瑟琳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导致了后面的悲剧。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个体,都有不一样的灵魂,性格不分好坏,但懦弱最为致命。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百花齐放,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机会,但是懦弱往往会使人畏缩不前,以不在乎为理由放纵自己,安于现状,终至被历史潮流所淘汰。
《呼啸山庄》是一部漩涡似的小说。在《呼啸山庄》里,作者以全部的心血铸造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就是一个典型的漩涡中的矛盾结合体。希斯克利夫在漩涡里挣扎于生命和爱情,而我们,每一个读书的人,在这个漩涡里挣扎于对主人公的无限的热爱和仇恨。
《呼啸山庄》不是一部令人窒息的惨剧。在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残酷爱情的余味中保存了新生的希冀,那就是山庄的后代、哈里顿与小凯瑟琳的爱情,它幸存于复仇的火焰里并且健康茁壮、生气勃勃。我想这爱情的幼苗,是作者赐予读者的最后的美好想象,让我们在无尽的忧愤和挣扎里停下脚步,再次嗅到生命与爱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