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听说,住在罗生门的恶鬼因害怕人性的残忍而逃跑。
罗生门,本是一座庙。庙是看世间的一只眼,庙破落了,世道就破落了,世道破落了,人心就破落了。破落的罗生门里,佛像和供品被打碎,涂着朱漆、金箔的木头被人堆在路旁当柴出售,狐狸来栖,盗贼入住,无主尸体也纷纷扔到这里任由鸦群啄食。
阴冷,潮湿,散发着腐尸味的罗生门,在芥川的笔下变成文字,变成故事,变成一只尖锋利刃的手术刀,从皮到肉一点点剖开,直剖至人性深处。
京都城内灾害贫发,衰败不堪,一个仆人被主人打发出门,走投无路的坐在罗生门下。就在此种绝望而无奈的情况下,做强盗的念头油然而生。可良心与希望仍然牵制着他。而后他踏入身后的门楼,上面数具死尸横躺竖卧,在微弱火光的照探下,他发现一名穿着丝柏树皮色衣服的瘦矮老太婆正在拔一具女尸的头发。瞬时仆人愤怒涌上心头,内心的正义感与对恶行的厌恶感甚至让他忘掉了宁肯为盗的念头。仆人揪住老妪,抽出腰刀。此时簌簌发抖的老妪辩解道,她拔这头发只是想用来做个假发,况且这些死人个个罪有应得,被拔头发的这个女人生前拿蛇段儿晒干当鱼干,卖给禁军营地。老妪认为此女定是被迫营生,出于无奈,所以她相信这个女人也一定能理解她此刻的所做所为。仆人听后刀回鞘,有了一丝烦闷与纠结。但,也只是一丝。转瞬间,他充满莫名的“勇气”,毫不犹豫的扒掉老妪衣服,踹倒她而逃之夭夭。“那好,我剥掉你的衣服!你可不要恨我,若不然我就得饿死!”只留下张望着黑夜的,赤裸的老妪。
人性的复杂与浑浊就在仆人的念想变换间,展露的淋漓精致。在私欲面前,善良与正直转瞬就被撕得粉碎,破败不堪。乱世中,先堕落的,恐怕就是人性。人性是什么? 不过是善与恶的相互纠缠和相互较量。世间没有纯粹的善,也没有纯粹的恶,只有纯粹的利己主义。尤其在一个地震、灾、台风、饥荒灾连祸接的年代,在一个只要饿倒在路旁,就会像野狗一样被丢弃的年代,仅生计和吃饱,就能够收买人性,使它成为恶的傀儡。
《罗生门》从头至尾保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风格,这也是背景部分简化的优点。家将思维的变化,从起初的“当强盗还是饿死”到见到老妪后”对一 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和最后急转而下的“这也是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饿死”的“恶”的觉悟,完全感觉不到这些句子有任何对于人类生存哲理说教般的突兀与做作,有的只是关于良知与人性的专注思考。对于-篇将人性自我困感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时间空间加以剧烈地激化呈现的作品,芥川用冷峻的语气磨平.了世俗思考问题时略带惯性的棱角;用简洁的文字把”恶”那光怪陆离的丑态直接暴露于作者面前进行审视与拷问。这种处理,无疑是高超且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