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姜子新

书籍推荐《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9191100X0105 姜子新

       在我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十分的新奇,因为它与我之前所读的纪实类历史资料不同。作者并没有通过生硬客观、对于时间对应事件这样的方式描述五四运动这一历史,而是引用了大量当时文人们的作品内容,通过这些作品内容去复原了一个像是当事者亲历者的角度去看的五四运动。在读完书之后,我又去了解了作者本人陈平原,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他的学术研究方向为现代文学专业了解了作者的的身份背景之后,我就不觉得稀奇了以一个文学家的角度去了解一段历史他会运用许多的文学写作描述手法,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加的身临其境,更有真实感。这使我我了解到了一个我之前没有这样看到的五四运动让我就像书名《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所描述的那样,真正的“触摸”到了五四运动这一段历史。

       就像作者在书中所写的,关于“五四运动”,不同政治立场及思想倾向的论者,会有相去甚远的解释。开篇,作者便以一个文学家的角度解释了“五四”运动到底是如何爆发,又如何被后世纪念与诠释的。作者首先以他“另类”的角度,从自然环境入手,引述了1919年五月五日《晨报》中的一段:“昨日为星期天,记者驱车赴中央公园游览。至天安门,见有大队学生,个个手持白旗,颁布传单,群众环集如堵……”这一段话道出了五四运动能如此热烈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外界因素—-星期天。此时,大学生们都处于放假休息的状态,所以他们有足够的空余时间来进行这场活动。而后,作者又提到了,《鲁迅日记》对天气的记载历来很仔细;而五四运动当天的日记是:“晴,下午昙。同徐吉轩往护国寺一带看屋。晚大风一阵后小雨。”一个多云的下午是十分适合进行户外活动的天气,而五月四日恰好就是这样的天气。最后,作者又展示了他那种,只有文学家才会如此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特点。他找到了文学家王统照在《三十五年前的五月四日》中的一段环境描写:“天安门前,正阳门里大道两旁的槐柳,被一阵阵和风吹过摇曳动荡,而从西面中山公园(那时叫中央公园)的红墙里飘散出来各种花卉的芬芳,如在人稀风小的时候,也还可以闻到。”读完作者的这些论述之后,我闭上眼睛试想了一下。在一个多云的星期天,天气不冷不热,春风吹拂着,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样子。一大群像这样的春天一般有活力的大学青年们,在国家有难时,他们的爱国情怀一下子被激励出来;他们奋臂高呼着,为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游行运动。在学生们进行运动后,天气也如同感受到了这股传奇的力量一样,开始大风呼啸,而后下起了大雨。经过作者的论述与这样的试想,原本只是冰冷文字的五四运动,一下子就跃然纸上,我感觉,自己仿佛就是当时在天安门下手持白旗发放传单、维护国家的大学生中的一员一样,我的心中竟也充斥着那样的想要为了国家奋不顾身的冲动。读完本书对五四运动的描写,我觉得作者做到了他开篇对自己的要求与设想——“拾遗补阙,关注“瞬间”、“私人”与“感性”,从具体而微的角度,展现了不大为今人关注的另一种“五四”风貌。”

       除了五四运动这一段真实的历史,作者还在书中论述了五四运动所建立的学术范围以及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的影响。五四运动之后,文学界也随之而来有了一次巨大的变革。单从作者在书中列出的,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庞大的作者阵容就可以看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两个涉及了众多领域的运动。《新青年》汇聚了当时各界的名人的力量,如当时革命思想的中流砥柱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还有当时的最高学府,国立北京大学的师生们的支持。在五四运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还没有哪本杂志可以有所启及,更别说超越。就像类似《新青年》一样的这些成就和这些变革,都是时代的产物,但是又正是这些变革,成就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就像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抚摸着这半个多世纪前的旧杂志,你依旧能十分清晰地感觉到流淌在其中的激情与活力, 如果没有《新青年》的倡导与论辩,新文化运动将会是另一番模样。”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不仅给文学界带来了影响,更是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文学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的思想,人的思想又左右着时代浪潮的前进方向。

       最后,就像作者在书的结尾所写的:“复原那些早已消逝的历史情景,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学术劳作,更包含某种艺术享受。正因如此,本书的写作,既很辛苦,也很愉快。” 我读此书的感受,也和作者的写作过程有所相似。既有理科生读文学历史的辛苦,也有触摸到一段真实的历史、了解到一百多年前人们的思想的愉快。《触摸历史与五四运动》一书,使我对百年之前的这段故事有了更加真实的触感,也使我对于如今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感触。作为和五四运动的主力军同样身份的的大学生,我们也应当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感受这段历史传递给我们的力量、流传给我们的精神;而后把自己的力量也汇聚到这股力量当中,发扬、传承这种五四精神。这或许才是我们要阅读历史真正的原因,要去了解,更要有所反省、有所思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