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读后感
陈千 9191100X0402
本书是第一部关于民国清流、一代大师们的长篇集体传记和史诗力作。它第一次系统地讲述了那些特立独行的民国文化大师们在思想、学术、政见、工作和生活各个层面,互相交流、碰撞、交锋过程中的友谊、恩怨、是非、因缘与分合,生动地再现了他们在近代中国的重大转折时期的生活图景,刻画了他们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品格,忠实地讲述了他们的伟大与卑微,崇高与缺陷,描绘了一幅无比辉煌的民国文化巨星画卷。
本书主要讲述了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人开创的以现代文明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及其思潮所催生的“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各个政治派别的博弈,知识分子关于新旧的争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无产阶级的战斗,中国共产党的秘密成立;文化界对言论自由的争取、斗争,北洋政府黑暗且飘摇的反动统治;国民党的改组,“新三民主义”的确立,因不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选择所造成的无休止的混战;因“五卅惨案”的爆发所激发的汹涌澎湃的民族浪潮,知识分子反专制、争自由的斗争;著名作家对反动政权的抨击、声讨,共产党人面对的黑暗与杀戮。本书所描写的末年及民国十六年,中国政局发生了巨变,文化界的纷纷乱象仍在,鲁迅与其他作家、学者的争斗也还未停止。
在本书所描绘的民国六年至民国十六年(1917至1927年)期间,中国呈现了一个可以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肩的思想最活跃、文化最灿烂的局面。一代民国清流继承了传统的“士”担当精神,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为民族自尊、学术自尊,在那风云动荡的时局中扮演着先锋角色。他们学问超绝而又狷介不羁;相互间道义学问相砥砺,却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不断被分化,一时间各领风骚,折射出一个大时代的风起云涌,写就了中国“士”的短暂与辉煌。
蔡元培在孙中山先生支持的话语中,以北大校长的身份,再次走进了军阀盘踞下的日渐颓败的旧大学堂,逐渐给封建习气浓重的校园带来了一缕平等、民主之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要救中国,首先要进行思想革命,要革中国人封建思想的命,《新青年》的创办开创了以现代文明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当时辛亥革命步履艰难,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来了一抹春色,它是喧嚣、热闹的;这种喧嚣,正是源于大师们不同思维的激烈碰撞,是对国家与民族未来走向的积极探索。新文化运动的进行,自然离不开当时各个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如书中所言的“从20世纪20年代始,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人为地把胡适与鲁迅对立起来,由此开启了对胡适只有批判,对鲁迅只能歌颂”的这一行为,无疑是违背历史事实的。而自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知识分子历经了千辛万苦,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并让它在当时的中国得到了传播。本书后几章写到了当时的中国社会下,军阀反动统治的残暴及肆虐,政权的动荡与不安。无数无辜群众惨死于军阀之手,而为了国家的未来,义士喋血,大师殒命,共产党人英勇就义。我认为国共合作确为当时的上佳选择,然而当国民党军队的手枪悍然朝向人民群众,国共两党的分裂必成事实。虽然如此,清流们留下的煌煌巨著,洒下的温热情怀,必然留下扣人心扉的绝响。
本书有一种清朗感、优美感、知识感、历史感,是一部美文传记、文学传记、思想传记三合一的作品。本书不似一般传记那样只讲一人,而是描绘了一群人物,作者仿佛是与民国大文人对话,把大历史关键时期的那些关键人物写的生动活泼,对史实的还原与细节的描述,让大师们更加以丰满的形象站在了读者的面前,具有极强的现代感。同时,作者将人物置于云诡波谲的大事件大冲突中进行描摹刻画,以史家手眼钩沉实录,以文学笔墨传神写照,于人物书写中别嫌疑,于叙事中富褒贬、明是非,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评说力求公正客观,值得一赞,具有可敬的文学与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