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至此,何以行之?
观书名便知这可能不是一本很有文艺氛围的书籍,但就像书里说的那样“你的母校不代表你”,对待事物要看清内涵和本质,浅显的文字也能引起很深入的认识和思考。书的内容主要是一位80后董事长给大学生的26条忠告。作者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同时也是一名中国高等教育民间观察者的身份,结合自身求学、求职和创业的经历与思考写就此数,全面探讨了关于大学生涯的26个相关问题每个问题都有一个专题进行讲述,每个专题后附有作者本人与读者的通信,对大学生普遍感兴趣却没能在正文中详细阐述的问题——做了解答,比如如何看待双学位、要不要当学生干部等。
或许书里的很多问题你自己早已有了明确的答案,但是作者的见解对你依然有很大的参考作用。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句话–如果你的全部学识与才华都能通过Google轻而易举的搜索出来,在人人都会上网的年代,你的价值等于零。在我浅薄的认知里,这句话至少有两成:一、只是一个死的知识记忆体,很难在社会立足;二、在这个社会,自身价值的体现是一个冰冷的法则,唯有提高自身价值,方能有用武之地。类似的,令人顿悟的语句很多,例如“不旷课不是好学生。。。”、“大学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定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等等。
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观点想法都会有差异,我这里直接给出书中一个小讨论与各位共探讨:大学与中学有何不同?大一不等于高四,大学与中学是截然不同的。学校的称谓不同,一个叫大学,一个叫中学;学生的分类不同,中学最多分成文科和理科,大学却分成五花八门的院系、专业;毕业后的出路也不同,中学都以升学为目的,大学却没必要把考研当成唯一的出路…然而,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大学与中学的根本区别。中学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读书,衡量读书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而考试是有标准答案的,答案的唯一性决定了中学更多的不是学能力,而是学知识。知识是确定的,不允许怀疑的。清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你要是说公元前222年,考官就不会给你分数。大学却没有高考一样的考试大纲,大学的考试不再像中学一样用标准答案来衡量你的分数。秦朝为什么灭亡?当你试着用一篇论文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所有的观点 都是教材上已有的,或者别人的论文阐述过的,你的论文就没有任何价值。大学是通过掌握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不确定的知识;中学是老师告诉你前人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大学则需要你自己独立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识更多的事只想过去,而能力往往指向未来。中学学得好不好,高考说了算;大学学得好不好,用人单位说了算……
以上问题我真真切切的思考过,也许不能说对自己现状有多大的改善,但确实有很大的改变。刚跨入校园的我,满脑子想着如何早点结束惨绝人寰的军训然后开始秋叶随风荡,我自迷恋床的生活,在一场突变后遇到这本书,不怕笑话的说这是第一本我细细品尝的书。随后自己也收起了之前荒唐的想法,开始规划模糊的大学四年。若你同曾经的我一般迷惘,不妨端起此书,小酌一二。